蠻[華夷之辨概念中的部落集團或民族]

華夷之辨下,華夏對應著四方的部族。南,東,西,北分別是蠻、夷、戎、狄。 先秦 “蠻方”指狁﹐又稱鬼方﹐二國都在西北﹔“淮夷蠻貊”指東方部落﹐“百蠻”指北方部落﹐“蠻荊”則是指南方部落。 漢代以後被漢族用來代指非漢民族,曾被滿族用來代指漢民族 ,也被準噶爾族用來代指滿族 。

考釋

中原地區古人由於受時代的限制,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,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,認真識別。往往用蠻、夷、戎、狄、胡、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。《史記,吳太伯世家》索引說:“蠻者,閩也,南夷之名,蠻亦稱越”。——黃現璠《壯族通史》)

先秦華夏時代

先秦 “蠻方”指狁﹐又稱鬼方﹐二國都在西北﹔商代“淮夷蠻貊”指東方民族部族﹐“百蠻”指北方眾多民族﹐“蠻荊”則是指南方眾多民族。春秋時楚境內已有不少以“蠻”自稱的民族。在春秋前期﹐楚大舉進攻蠻人﹐史稱楚武王“大啟群蠻”。楚莊王時﹐楚周邊民族乘楚大飢之際﹐“戎伐其西南﹐又伐其東南﹐庸人率群蠻以叛楚﹐麇人率百濮聚於選﹐將伐楚”﹐戎﹑蠻﹑百濮並稱﹐此“蠻”顯非泛稱。庸在今湖北竹山﹐且為群蠻之首﹐可能是蠻人建立的國家。在楚國的反攻下﹐庸人破滅﹐群蠻降楚﹐此後相當長時期不再見蠻的活動記錄。到戰國初期﹐吳起相楚悼王﹐南並蠻﹑越﹐遂有洞庭﹑蒼梧。蠻人長期居住的洞庭地區遂為楚攻占。到秦昭王時﹐白起攻滅楚國之後﹐“略取蠻夷﹐始置黔中郡”﹐又進一步進占了蠻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區。

漢族王朝

蠻以盤瓠﹑廩君﹑板楯三者最大。盤瓠蠻因以神犬盤瓠為圖騰而得名。秦漢時﹐居住在武陵郡(今湘西﹑黔東及鄂西南邊緣地區)﹑長沙郡(今湘中﹑湘南地區)﹐故又稱“武陵蠻”或“長沙蠻”﹔其地有雄﹑樠﹑辰﹑酉﹑武五溪﹐故又有“五溪蠻”之稱。盤瓠蠻在秦漢時部落分散﹐各有首領﹐漢王朝授予邑君﹑邑長稱號﹐頒賜印綬。蠻語稱首領曰精夫﹐族人相呼曰姎徒。多居山壑﹐從事粗放農業。能織木皮為布﹐以草實為染料。衣服五色斑斕﹐赤髀橫裙﹐以枲束髮。漢王朝對他們收取“賨布”(作為賦稅交納的布)之賦﹐大人每歲征布一匹﹐小口半匹。由於官府徭役失平﹐妄增租賦﹐盤瓠蠻屢起反抗﹐殺長吏﹐燒官府﹐終漢之世﹐連綿不斷。

東漢末年

東漢末年﹐張魯在漢中傳播五斗米道﹐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從之﹐大量遷到漢中。曹操平張魯﹐李虎﹑杜濩﹑朴胡﹑袁約﹑楊車﹑李黑等為首的板楯族人被遷到略陽(今甘肅天水東北)﹐號為巴人或巴氐。這支巴人後與六郡流人輾轉入蜀﹐發動起義﹐推翻了晉朝在益州的統治﹐李特子李雄於晉惠帝永安元年(304)建立成漢政權。另部分被曹操內遷關中的板楯族多達萬餘家﹐其後人口蕃衍﹐北至河東﹑平陽(今晉中﹑晉南)也有分布。晉元帝太興三年(320)巴酋勾渠知曾在關中聯合氐﹑羌﹑羯等各族共三十萬人﹐反抗劉曜統治。早在漢初就已遷居商洛地區(陝東南)的板楯族人﹐在南北朝時期沿丹水﹑沔水向東南發展﹐到6世紀時﹐已分布在“北至商洛﹑南拒江淮﹐東西二千餘里”的土地上﹐而且還部分地保持著他們的固有習俗。成漢後期﹐牂柯﹑興古(今雲貴東部)僚人大量北遷入蜀﹐部分沿嘉陵江北上﹐給留居川北地區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衝擊。南北朝後期﹐北魏勢力南入四川﹐建立巴州(今四川巴中)﹐以巴酋嚴始欣為刺史以統僚人。

四川出土的具有地方民族風格的銅虎鈕錞於進入江﹑淮﹑汝﹑漢地區的各族蠻人﹐地處南北朝之間﹐他們利用南北對立的矛盾﹐時或降南﹐時或附北﹐因而能延續活動相當長的時期。南朝在蠻人集中的地區設定“左郡”﹑“左縣”﹐以蠻人首領任令長﹑太守甚或刺史﹐進行羈縻。而在荊州置南蠻校尉﹑雍州置寧蠻校尉﹐統管蠻事。歸附的蠻人﹐一戶輸谷數斛﹐其餘無雜調。而漢人賦役嚴苦﹐貧者多逃亡入蠻﹐有的還成了首領﹐如桓誕。但各地蠻人仍不免於官府的迫害﹐他們反抗官府的起義鬥爭史不絕書。南北王朝都殘酷鎮壓這些反抗鬥爭﹐且常常把俘虜和降蠻大量遷徙到河內諸州﹑六鎮或建康﹐有的還被抑為營戶﹐或賞賜給官僚為奴婢。

“晉蠻夷率著邑君”銀印印文搨本 湖南桃源出土

南北朝是蠻族與其它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時期。據《隋書·地理志》載﹕今整個湖北和豫﹑皖﹑贛﹑湘部分地區﹐當時多雜蠻族。與漢人雜居者﹐和漢人沒有區別﹔地處山谷者﹐則言語不通﹐嗜好﹑居處全異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廩君族和湘西﹑湘南的盤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點﹐其餘地區則已漸與漢族融合。

東徙皖﹑贛的盤瓠族﹐除部分與漢族融合外﹐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後裔﹐從而逐步形成後世畲族和瑤族的先民。宋武帝時的南康﹑揭陽蠻(今贛南﹑粵東地區)就是畲族先民﹐蕭梁時衡陽﹑零陵(今湘南)的“莫徭”蠻就是瑤族先民。晉宋時活動在巴東﹑建平(今四川奉節﹑巫山一帶)的盤瓠族不斷向川東發展﹐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﹐所以被稱為“蠻蜒”﹐他們與後世川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密切關係。

史籍記載

魏書

蠻者,盤瓠之後。族類蕃衍,散處江、淮之間,汝、豫之郡。憑險作梗,世為寇亂。逮魏人失馭,其暴滋甚。有冉氏、向氏、田氏者,陬落尤盛。余則大者萬家,小者千戶。更相崇樹,僣稱王侯,屯據三峽,斷遏水路,荊、蜀行人,至有假道者。太祖略定伊、瀍,聲教南被,諸蠻畏威,靡然向風矣。
大統五年,蔡陽蠻王魯超明內屬,以為南雍州刺史,仍世襲焉。十一年,蠻首梅勒特來貢其方物。尋而蠻帥田杜清及沔、漢諸蠻擾動,大將軍楊忠擊破之。其後蠻帥杜青和自稱巴州刺史,以州入附。朝廷因其所稱而授之。青和後遂反,攻圍東梁州。其唐州蠻田魯嘉亦叛,自號豫州伯。王雄、權景宣等前後討平之。語在泉仲遵及景宣傳。
魏廢帝初,蠻酋樊舍舉落內附,以為淮北三州諸軍事、淮州刺史、淮安郡公。于謹等平江陵,諸蠻騷動,詔豆盧寧、蔡祐等討破之。
魏恭帝二年,蠻酋宜民王田興彥、北荊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繼款附。以興彥、季昌並為開府儀同三司,加季昌洛州刺史,賜爵石台縣公。其後巴西人譙淹扇動群蠻,以附於梁。蠻帥向鎮侯、向白彪等應之。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。田烏度、田都唐等抄斷江路。文子榮復據荊州之汶陽郡,自稱仁州刺史。並鄰州刺史蒲微亦舉兵逆命。詔田弘、賀若敦、潘招、李遷哲討破之。語在敦及遷哲、陽雄等傳。
武成初,文州蠻叛,州選軍討定之。尋而冉令賢、向五子王等又攻陷白帝,殺開府楊長華,遂相率作亂。前後遣開府元契、趙剛等總兵出討,雖頗剪其族類,而元惡未除。
天和元年,詔開府陸騰督王亮、司馬裔等討之。騰水陸俱進,次於湯口,先遣喻之。而令賢方增浚城池,嚴設捍禦。遣其長子西黎、次子南王領其支屬,於江南險要之地置立十城,遠結涔陽蠻為其聲援。令賢率其精卒,固守水邏城。騰乃總集將帥,謀其進趣。鹹欲先取水邏,然後經略江南。騰言於眾曰:"令賢內恃水邏金湯之險,外托涔陽輔車之援,兼復資糧充實,器械精新。以我懸軍攻其嚴壘,脫一戰不克,更成其氣。不如頓軍湯口,先取江南,剪其羽毛,然後進軍水邏。此制勝之計也。"眾皆然之。乃遣開府王亮率眾渡江,旬日攻拔其八城,凶黨奔散。獲賊帥冉承公並生口三千人,降其部眾一千戶。遂簡募驍勇,數道入攻水邏。路經石壁城。此城峻險,四面壁立,故以名焉。唯有一小路,緣梯而上。蠻蜑以為峭絕,非兵眾所行。騰被甲先登,眾軍繼進,備經危阻,累月乃得舊路。且騰先任隆州總管,雅知蠻帥冉伯犁、冉安西與令賢有隙。騰乃招誘伯犁等,結為父子,又多遺其金帛。伯犁等悅,遂為鄉導。水邏側又有石勝城者,亦是險要。令賢使兄子龍真據之。騰又密誘龍真雲,若平水邏,使其代令賢處。龍真大悅,密遣其子詣騰。騰乃厚加禮接,賜以金帛。蠻貪利既深,仍請立效。乃謂騰曰:"欲翻所據城,恐人力寡少。"騰許以三百兵助之。既而遣二千人銜枚夜進。龍真力不能御,遂平石勝城。晨至水邏,蠻眾大潰,斬首萬餘級,虜獲一萬口。令賢遁走,追而獲之,並其子弟等皆斬之。司馬裔又別下其二十餘城,獲蠻帥冉三公等。騰乃積其骸骨於水邏城側,為京觀。後蠻蜑望見,輒大號哭。自此狼戾之心輟矣。

時向五子王據石默城,令其子寶勝據雙城。水邏平後,頻遣喻之,而五子王猶不從命。騰又遣王亮屯牢坪,司馬裔屯雙城以圖之。騰慮雙城孤峭,攻未易拔。賊若委城奔散,又難追討。乃令諸軍周回立柵,遏其走路。賊乃大駭。於是縱兵擊破之,擒五子王於石默,獲寶勝於雙城,悉斬諸向首領,生擒萬餘口。信州舊治白帝。騰更於劉備故宮城南,八陣之北,臨江岸築城,移置信州。又以巫縣、信陵、秭歸併是硤中要險,於是築城置防,以為襟帶焉。

天和六年,蠻渠冉祖喜、冉龍驤又反,詔大將軍趙誾討平之。自此群蠻懾息,不復為寇矣。

宋書

荊、雍州蠻,盤瓠之後也。分建種落,布在諸郡縣。荊州置南蠻,雍州置寧蠻校尉以領之。世祖初,罷南蠻並大府,而寧蠻如故。蠻民順附者,一戶輸谷數斛,其餘無雜調,而宋民賦役嚴苦,貧者不復堪命,多逃亡入蠻。蠻無徭役,強者又不供官稅,結黨連群,動有數百千人,州郡力弱,則起為盜賊,種類稍多,戶口不可知也。所在多深險,居武陵者有雄溪、褭溪、辰溪、酉溪、舞溪,謂之五溪蠻。而宜都、天門、巴東、建平、江北諸郡蠻,所居皆深山重阻,人跡罕至焉。前世以來,屢為民患。

少帝景平二年,宜都蠻帥石寧等一百一十三人詣闕上獻。太祖元嘉六年,建平蠻張雍之等五十人,七年,宜都蠻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,並詣闕獻見。其後沔中蠻大動,行旅殆絕。天門漊中令宗僑之徭賦過重,蠻不堪命。十八年,蠻田向求等為寇,破漊中,虜略百姓。荊州刺史衡陽王義季遣行參軍曹孫念討破之,獲生口五百餘人,免僑之官。二十四年,南郡臨沮當陽蠻反,縛臨沮令傅僧驥。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遣中兵參軍王諶討破之。

先是,雍州刺史劉道產善撫諸蠻,前後不附官者,莫不順服,皆引出平土,多緣沔為居。及道產亡,蠻又反叛。及世祖出為雍州,群蠻斷道,擊大破之。台遣軍主沈慶之連年討蠻,所向皆平殄,事在《慶之傳》。二十八年正月,龍山雉水蠻寇抄涅陽縣,南陽太守朱曇韶遣軍討之,失利,殺傷三百餘人;曇韶又遣二千人系之,蠻乃散走。是歲,滍水諸蠻因險為寇,雍州刺史隨王誕遣使說之曰:“頃威懷所被,覃自遐遠,順化者寵祿,逆命者無遺,此亦爾所知也。聖朝今普天肆眚,許以自新,便宜各還舊居,安堵復業,改過革心,於是乎始。”

先是,蠻帥魯奴子擄龍山,屢為邊患。魯軌在長社,奴子歸之,軌言於虜主,以為四山王。軌子爽歸國,奴子亦求內附,隨王誕又遣軍討沔北諸蠻,襲濁山、如口、蜀松三柴,克之,又圍升錢、柏義諸柴,蠻悉力距戰。軍以具裝馬夾射,大破之,斬首二百級,獲生蠻千口,牛馬八十頭。

世祖大明中,建平蠻向光侯寇暴峽川,巴東太守王濟、荊州刺史朱修之遣軍討之,光侯走清江。清江去巴東千餘里。時巴東、建平、宜都、天門四郡蠻為寇,諸郡民戶流散,百不存一。太宗、順帝世尤甚,雖遣攻伐,終不能禁,荊州為之虛敝。

大明中,桂陽蠻反,殺荔令晏珍之,臨賀蠻反,殺關建令邢伯兒,振武將軍蕭沖之討之,獲少費多,抵罪。

豫州蠻,廩君後也。盤瓠及廩君事,並具前史。西陽有巴水、蘄水、希水、赤亭水、西歸水,謂之五水蠻,所在並深岨,種落熾盛,歷世為盜賊。北接淮、汝,南極江、漢,地方數千里。元嘉二十八年,西陽蠻殺南川令劉台,並其家口。二十九年,新蔡蠻二千餘人破大雷戍,略公私船舫,悉引入湖。有亡命司馬黑石在蠻中,共為寇盜。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率江、荊、雍、豫諸州軍討之。世祖大明四年,又遣慶之討西陽蠻,大克獲而反。司馬黑石徒黨三人,其一人名智,黑石號曰“太公”,以為謀主;一人名安陽,號譙王;一人名續之,號梁王。蠻文小羅等討禽續之,為蠻世財所篡,小羅等相率斬世財父子六人。豫州刺史王玄謨遣殿中將軍郭元封慰勞諸蠻,使縛送亡命,蠻乃執智黑石、安陽二人送詣玄謨。世祖使於壽陽斬之。

太宗初即位,四方反叛,及南賊敗於鵲尾,西陽蠻田益之、田義之、成邪財、田光興等起義攻郢州,克之。以益之為輔國將軍,都統四山軍事,又以蠻戶立宋安、光城二郡,以義之為宋安太守,光興為龍驤將軍、光城太守。封益之邊城縣王,食邑四百一十一戶,成邪財陽城縣王,食邑三千戶。益之徵為虎賁中郎將,將軍如故。

順帝升明初,又轉射聲校尉、冠軍將軍。成邪財死,子婆思襲爵,為輔國將軍、武騎常侍。晉熙蠻梅式生亦起義,斬晉熙太守閻湛之、晉安王子勛典簽沈光祖,封高山侯,食所統牛崗、下柴二村三十戶。

南齊書

蠻,種類繁多,言語不一,鹹依山谷,布荊、湘、雍、郢、司等五州界。宋世封西陽蠻梅蟲生為高山侯,田治生為威山侯,梅加羊為扞山侯。太祖即位,有司奏蠻封應在解例,參議以"戎夷疏爵,理章列代;酋豪世襲,事炳前葉。今宸歷改物,舊冊杓降,而梅生等保落奉政,事須繩總,恩命升贊,有異常品。謂宜存名以訓殊俗"。詔特留。以治生為輔國將軍、虎賁中郎,轉建寧郡太守,將軍、侯如故。
建元二年,虜侵豫、司,蠻中傳虜已近,又聞官盡發民丁,南襄城蠻秦遠以郡縣無備,寇潼陽,縣令焦文度戰死。司州蠻引虜攻平昌戍,戍主苟元賓擊破之。秦遠又出破臨沮百方砦,殺略百餘人。北上黃蠻文勉德寇汶陽,太守戴元孫孤城力弱,慮不自保,棄戍歸江陵。荊州刺史豫章王遣中兵參軍劉伾緒領千人討勉德,至當陽,勉德請降,收其部落,使戍汶陽所治城子,令保持商旅,付其清通,遠遂逃竄。
汶陽本臨沮西界,二百里中,水陸迂狹,魚貫而行,有數處不通騎,而水白田甚肥腴。桓溫時割以為郡。西北接梁州新城,東北接南襄城,南接巴、巫二邊,並山蠻凶盛,據險為寇賊。宋泰始以來,巴建蠻向宗頭反,刺史沈攸之斷其鹽米,連討不克。晉太興三年,建平夷王向弘、向WA等詣台求拜除,尚書郎張亮議"夷貊不可假以軍號",元帝詔特以弘為折衝將軍、當平鄉侯,並親晉王,賜以朝服。宗頭其後也。太祖置巴州以威靜之。
其武陵酉溪蠻田思飄寇抄,內史王文和討之,引軍深入,蠻自後斷其糧。豫章王遣中兵參軍莊明五百人將湘州鎮兵合千人救之,思飄與文和拒戰,中弩矢死,蠻眾以城降。
永明初,向宗頭與黔陽蠻田豆渠等五千人為寇,巴東太守王圖南遣府司馬劉僧壽等斬山開道,攻其砦,宗頭夜燒砦退走。
三年,湘川蠻陳雙、李答寇掠郡縣,刺史呂安國討之不克。四年,刺史柳世隆督眾征討,乃平。
五年,雍、司州蠻與虜通,助荒人桓天生為亂。
六年,除督護北遂安左郡太守田駟路為試守北遂安左郡太守,前寧朔將軍田驢王為試守新平左郡太守,皆郢州蠻也。
九年,安隆內史王僧旭發民丁,遣寬城戍主萬民和助八百丁村蠻伐千二百丁村蠻,為蠻所敗,民和被傷,失馬及器仗,有司奏免官。
西陽蠻田益宗,沈攸之時以功勞得將領,遂為臨川王防閣,叛投虜,虜以為東豫州刺史。建武三年,虜遣益宗攻司州龍城戍,為戍主朱僧起所破。
蠻俗衣布徒跣,或椎髻,或剪髮。兵器以金銀為飾,虎皮衣楯,便弩射,皆暴悍好寇賊焉。

分布情況

湖南西部出土的蠻人用銅斧鉞,廩君蠻為南蠻的一支。有五個氏族﹐其中巴氏首領務相﹐被推為五個氏族的共主﹐號為廩君﹐後遂以廩君為族名。相傳廩君死後﹐魂魄化為白虎﹐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習俗。他們早期活動在夷水(今鄂西南清江)流域﹐後逐步發展到巴中﹑黔中一帶(略當今川東南﹑黔東北﹑鄂西﹑湘西地區)﹐地當漢的南郡﹑巴郡﹐故又被稱為“巴郡南郡蠻”。秦滅巴蜀﹐巴氏仍世為廩君族君長﹐並娶秦女為妻﹐歲出賦錢兩千零十六錢﹐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﹔民戶出幏布八丈二尺﹐雞羽三十鍭。漢時仍依秦制。東漢時﹐由於官府“收稅不均”﹐廩君蠻曾多次起義反抗﹐部分族人被強制遷往江夏郡(今鄂東地區)。

板楯蠻分布在巴郡閬中(今四川閬中)一帶﹐沿渝水居住﹐喜好歌舞﹐英勇善戰。他們從事農業﹐長於狩獵。相傳秦昭王時﹐白虎為害﹐板楯人應募射殺白虎有功﹐秦官府與板楯人盟誓說:“頃田不租﹐十妻不算﹐傷人者論﹐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。”楚漢之際﹐板楯蠻從漢高祖還定三秦有功﹐免除部落首領羅﹑朴﹑督(昝)﹑鄂﹑度﹑夕﹑龔七姓不納租賦﹐余戶歲納“賨錢”(作為賦稅交納的錢)四十。因此﹐又有“白虎夷”﹑“白虎復夷”或“賨人”之稱8韃柯涫琢旆直鴇環饢?耐酴p邑君﹑邑長。由於板楯蠻善戰﹐東漢王朝經常徵調他們從軍﹐屢立戰功。當時西羌數寇漢中﹐都靠板楯軍擊敗之﹐號為神兵。但官府對他們“更賦至重﹐僕役棰楚﹐過於奴虜”。板楯人“愁於賦役﹐困於酷刑”﹐也多次邑落相聚﹐奮起反抗。靈帝中平五年(188)舉行起義﹐與巴郡黃巾起義相呼應。後來大量板楯人還成為五斗米道的信奉者。

在川東﹑川西以及鄂西南﹑湘西等地﹐經考古發現﹑出土了不少在形制﹑紋飾上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青銅器物﹐如虎鈕錞於﹑空首錢﹑柳葉形短劍等﹐其上有手紋﹑心紋﹑虎紋﹐這些器物多出於獨木舟式的葬具之內。學術界一般認為﹐這些銅器和“船棺葬”是秦漢時期廩君蠻和板楯蠻的遺物﹐遺物表明了當時蠻人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